欢迎访问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3344体育官方入口网站!

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
网站首页 > 旧栏目 > 动态信息 > 科普园地 > 中医知识

冬令进补 首选膏方(二)

阅读次数:1589 发布时间:2014-11-04 07:46:02
[字体:  ]
 

一、膏方的起源与发展

膏方历史悠久,早在《五十二病方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医籍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,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》记载的大乌头膏、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。

南朝梁陶弘景所著的《本草经集注》,提出以治病的需要来确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,指出“疾有宜服丸者,宜服散者,宜服汤者,宜服酒者,宜服膏煎煮,亦兼服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制耳”。书中还考证了古今度量衡,并规定了汤、丸、散、膏、药酒的制作常规,为现代制剂工艺奠定了基础。

唐宋时期,政府也组织编撰医方书,唐代的《新修本草》、宋代的《太平惠民和济局方》、《千金要方》等书中膏方已不鲜见,“杏仁煎”、“地黄煎”、“枸杞煎”即为当时一些补虚康复、养生却老的膏方。

金元时期,医药大家们纷纷著书立说,各擅所长,更不乏疗疾补虚的膏方记载,如《东垣试效方》之“清空膏”、《丹溪心法》之“藕汁膏”、《世医得效方》之“地黄膏”等等。

明朝以后,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,应用更加广泛。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《摄生总要》“龟鹿二仙膏”、龚廷贤《寿世保元》“茯苓膏”以及张景岳的“两仪膏”等。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,宫廷中亦广泛使用,如《慈禧光绪医方选议》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。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,如张聿青《膏方》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、三十味,甚至更多,收膏时常选加阿胶、鹿角胶等,并强调辨证而施,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。

现代膏方发展快速,全国名店同仁堂、胡庆余堂、雷允上等均有自制膏滋,如首乌延寿膏、葆春膏、洞天长春膏、十全大补膏等,在国内外都享有一定的声誉。更有当代名医在继承的传统膏方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,并在临床调治慢性病中应用膏剂取得良好的效果,从而使中医膏方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辉煌的贡献。

二、膏方的制备   

膏方的制作经过浸泡、煎煮、浓缩、收膏、存放等几道工序。

1.浸泡:先将配齐的药料检查一遍,把胶类药拣出另放。然后把其他药物统统放入容量相当的洁净砂锅内,加适量的水浸润药料,令其充分吸收膨胀,稍后再加水以高出药面10厘米左右,浸泡24小时。

2.煎煮:把浸泡后的药料上火煎煮。先用大火煮沸,再用小火煮1小时左右,转为微火以沸为度,约3小时左右,此时药汁渐浓,即可用纱布过滤出头道药汁,再加清水浸润原来的药渣后即可上火煎煮,煎法同前,此为二煎,待至第三煎时,气味已淡薄,滤净药汁后即将药渣倒弃(如药汁尚浓时,还可再煎1)。将前三煎所得药汁混合一处,静置后再沉淀过滤,以药渣愈少愈佳。

3. 浓缩:过滤净的药汁倒入锅中,进行浓缩,可以先用大火煎熬,加速水分蒸发,并随时撇去浮沫,让药汁慢慢变成稠厚,再改用小火进一步浓缩,此时应不断搅拌,因为药汁转厚时极易粘底烧焦,在搅拌到药汁滴在纸上不散开来为度,此时方可暂停煎熬,这就是经过浓缩而成的清膏。

4. 收膏:把蒸烊化开的胶类药与糖(以冰糖和蜂蜜为佳),倒入清膏中,放在小火上慢慢熬炼,不断用铲搅拌,直至能扯拉成旗或在滴水成珠(将膏汁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而不散)即可。

5. 存放:待收好的膏冷却后,装入清洁干净的瓷质容器内,先不加盖,用干净纱布将容器口遮盖上,放置一夜,待完全冷却后,再加盖,放入阴凉处。

膏方通常可服48周,因其中糖分较多,有的还含动物蛋白,温度过高容易变质发霉。所以,应将其存放在阴凉处,在冰箱冷藏更佳,否则会变质而影响药效。每天服用膏方时,应备一个专用汤匙,并保持其干燥没水分,以免把水分带进容器里而造成发霉变质。

专家提醒:膏方的制作比较复杂,有特定的程序,严格的操作过程,为了达到预期效果,一般不提倡个人自制。

3344体育官方入口咨询热线:15309600305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