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月前,离开北京,来到安徽凤阳,我们住进了小岗村的农家,要在这里追寻沈浩的印记。
6年前,当沈浩这个皖北汉子第一次来到小岗任职的时候,他在想什么?寒窗苦读,敬业劳作,他和家人早已经告别了穷困,懂事的女儿一天天成长,离别老母妻女,一个人来到这里,他要追寻什么呢?
严宏昌,当年的“大包干”带头人之一。初见时,他正静静地坐在一张方桌前,若有所思、少许严肃。环顾这屋子:一边摆满了荣誉证书和照片,那是30多年前的壮举留下的印记,这在他心里很重;一边堆满了成袋的黑豆,说起今年的收成,严宏昌笑了,这在他心里也很重。
30多年前,严俊昌、严宏昌、严金昌、……18个小岗人在冬夜里按下红手印,豁出性命要给小岗村找条路,一条不挨饿、不讨饭、不流浪的路。他们找到了,小岗的一小步还带动了中国的一大步。
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,沈浩同样在抗争,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了乡亲们,为了自己身上那份共产党员的担当。
在小岗的日日夜夜,不仅是小岗人,连小岗的一草一木都在讲述着他的故事,诉说着他的情怀。岁月压弯了老奶奶的脊背,可沈浩在小岗的6年,让她记住了一个党员、一个干部的好;为让小岗富起来,大家也有争论,可谁都知道,沈浩是替小岗着想。
那个夜晚,突然想起了沈浩日记中的两句话:“耳畔伴有蛙鸣声,美妙胜似天籁音”,那是在描述小岗的深夜读书之乐。是啊,6年中有辛酸、有委屈,有孤寂、有思念,但似乎从沈浩那里,我们更多聆听到的是快乐。这快乐连着厚重的土地,连着炽热的情感,连着一个共产党员求解难题的胸襟。
“一个人活在世上,官是当不到头的,钱也是难以挣尽的,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。”日记中的话昭示着沈浩的人生信条。上学时他把自己的名字从“沈明月”改成了“沈浩”。沈浩说,就喜欢这个“浩”字,做人要响当当,浩浩荡荡地闯世界。沈浩,你做到了,用大地作纸,以生命为笔,写下了“浩然”二字。
离开小岗时,我们在沈浩墓前默默伫立,旷野上厚实的土壤仿佛在延伸,广袤无尽,那就是中国。墓室上的党徽熠熠闪光,是英雄留下的永恒印记。
沈浩走了,小岗却不会止步。